地方發展與劣等感
這是草稿
地方發展與劣等感
說到宜花東地區,大家可能會先想到地震、颱風,再來就是「都市人的後花園」了吧?
常常聽到宜蘭人自嘲他們宜蘭自己是台北人的後花園,自雪隧開通以來也的確如此——直達的交通便利,適合一家子進行台北宜蘭一日遊。而宜蘭也因此受惠,交通的貫通帶來雙向溝通的便利,破除了以往原物料與資源得翻山越嶺的不便,許多商家進駐宜蘭並在那裡深根。
台東地區暫且不論,他們的觀光業蓬勃發展到了一個匪夷所思的地步。在觀光產業與長時活動運作下,帶來的經濟效益非常驚人。如熱氣球飛行、各式音樂祭、大家最愛的伯朗大道,每一項台東縣政府的宣傳都足夠吸引人,地方發展也帶來蓬勃的經濟。
花蓮呢?花蓮什麼都沒有。
花蓮人什麼都不願意改變、也不願意做任何事。來看看前陣子沸沸揚揚的卜蜂要在花蓮設廠,這是許久以來難得有大廠願意在花蓮地區建立廠家的案子。先不論之前卜蜂非法傾倒肉泥的事件,花蓮人呈現了一種「異常排外」的態度,大部分反對的聲音都是「誰知道卜蜂會不會找隨便一個地方傾倒肉泥!」這樣的有罪推定論,但我們抽換一下字詞「誰知道_____會不會_______。」,試放入「傅崑萁、繼續貪污」看看,怎麼似乎花蓮人就都惦惦了?
花蓮人跟被豢養的奴隸一樣,華人的劣根性(貪財、愛面子、怕死、不願改變)毫無遺漏的體現在花蓮人身上。花蓮人非常重情,但太同意被煽動了。傅崑萁長期把持花蓮的情況下一步步洗腦花蓮人,喊出「拒絕二等公民!要交通不要政治!」不斷要求打通公路,無視環評結果與相關專家人員的努力,便將他們劃為「花蓮人的敵人」昭告縣民、拒絕中央政府。
很悲哀的是,花蓮人信了,而且深信不疑。他們骨子裡不願思考觀光客不來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開價太高、客源仰賴盤子陸客、商家自己都在同溫層取暖然後拒絕變化,再繼續檢討顧客,跟墾丁一個樣子。)
誰對花蓮人好,他們就支持誰。
不想惹事生非,被威脅了乖乖付錢然後閉嘴就好。
骨子裡是因為五六零年代的經濟起飛卻來不及跟上的劣等感,加上交通不便所以長期被國家忽視。來了一個會講話會包裝的縣長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那隻青蛙還死心踏地的覺得自己不會完蛋。然後接受縣政府打著完善公設的名義亂花公帑。
在年初的選舉拒絕了在地方深耕數十年、有能力改革並且繳出良好成績單的蕭美琴,只因他們覺得「蕭美琴沒在做事,而且他是綠的。」這種理由,就將票給了「物資免費給免費送、活動免費參加(但物資品質不保證)」的傅崑萁。
更有趣的是,來看卜蜂的事件。有人喊出「蕭美琴不負責嗎?」「這正是蕭美琴可以展露頭角的機會!為什麼他不來!」這種愚昧的發言,他們心理知道蕭美琴可以處理這些事,但卻為了免費的物資把票給了傅崑萁,他們寧願傅崑萁當發物資的人而非解決問題的人。問題是,傅崑萁才是被選上立法委員(兼地下縣長)而蕭美琴不是。
花蓮人的劣等感與愚昧趕走了十數年奉獻在花蓮的人,然後再批判她離開花蓮不負責任。
自己扼殺了能夠發展的機會,然後再公審觀光客不來、沒工作機會、中央政府漠視人權。
光以卜蜂來設廠來看,至少能創造職缺給需要的人,帶來的效益連同建築、飲食與交通,有「人」的地方就必須會有、也勢必要有這些民生,周圍經濟不能說發展良好,但一定會提升。
如今花蓮人認為卜蜂來了只會亂倒肉泥就一昧反彈,忽視經濟效益,而自己又不願意接受改革在喊窮。
話都他們在講啦,真的都是一群只想要別人養、自己什麼都不想做的垃圾耶。
經濟發展與環保一直是環環緊扣的議題,我承認,這些議題(永續發展與綠色環境)很困難。但在花蓮,就只是不願改變的人在歡而已。
我的主張,花蓮人得明白「情」不能凌駕於「法」,甚至得強迫全花蓮人做智力測驗與相關教育,不能讓濫情而讓花蓮成為犯罪的溫床、縣民的民主也不該是為了眼前的利益蒙蔽未來長遠的基石。
https://moptt.tw/p/Gossiping.M.1578740858.A.C61
https://moptt.tw/p/Hualien.M.1578805339.A.2A6
主題滿有趣的,希望可以多從歷史、社會、心理學角度做深入的分析!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