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來是修訂版
呈上篇,其實扣掉政治之後還是能講一些觀察。 加進政治可以講三天三夜,反而會偏題(劣等感與地方發展) 以歷史角度來看,劣等感來自於以往建設都著重在西部,東部地區跟不上發大財的列車(往西部外移的人在外深根、慢的前往西部的人搶不到先機而黯然歸鄉),在經濟與公共建設上列於西部地區。即便近年來逐漸進步與改善,仍是有中老一輩充斥劣等感的人自怨自艾。而這些人通常是花蓮人組成的一大部分。 以社會角度而言,我認為是比起遠大的理想(願景),他們更著重在當下的麵包(現實)與反對的感覺,也許有著「在為花蓮付出」的優越感存在吧?除去卜蜂之前的傾倒肉泥,輔以不良社會觀感與破壞環境的經歷,在好山好水、以環境自傲的好無聊花蓮來說等於觸碰禁忌,在相關詳細資訊出來之前就已有聯署反對,看起來是為反而反的立場一覽無遺。缺乏就業機會而使年輕一輩外流到其他城市,我認為也是社會層面關注的問題。 以心理學的層次來講,花蓮人這個團體(內團體)排斥外來者(外團體),以往也有廠家想來花蓮設廠但被拒絕,我認為這個可以以外團體同質性來解釋,他們(大部分花蓮人)視外來者都是來「破壞環境」而不會帶來任何效益的。其餘既得利益者,如雞農或是相關業者(少部分花蓮人)則是沒辦法搭到便車分一杯羹而偕同群眾壓力與縣府議員進行施壓。 中老一輩的劣等感影響地方發展的模式可能是這樣的,依我的觀察來看——立場已預設排斥與敵視西部人與企業>企業進來先為反而反,不願釋出善意或是任何可能>企業不進來沒辦法提供就業機會、花蓮又老又窮>靠邀中央政府忽視人權,地方與地方的差異擴大而產生更多自卑感與劣等感>敵視西部人(ry 這個迴圈看起來很荒謬,但這還真的是實際狀況。 東西兩方都有這麼一句話NO PAIN NO GAIN,那些中老花蓮人都不願付出卻想獲得在此之上的利益,拖累了年輕世代的發展可能,偏鄉地區的學長學弟制與所謂敬老的風氣還是很盛行的。於是上一代影響下一代,下一代沒辦法接受所以外移,沒有下下一代補充進社會中,上一代的繼續把持話語霸權。 就像蕭美琴被委任駐美一樣,與其讓一個地方空轉很多年,不如把她交予適合的位置上獲得更佳的效益。你花蓮有土地有資源提供設廠,設廠帶來的人力物力與相關職缺就能增加在地的就業機會以避免人口外移。現在有能力改善花蓮,只是不是「那些」花蓮人想要的方式而已,所以甚麼都拒絕。以投資來講就是短視近利(看不到未來發展),...